農村廁改排放的污水、糞便等,經過放在地下排污灌內的生物菌調節池、厭氧池、好氧池等處理工序后,排出來的水,是能灌溉農家菜園的清水。這種凈化槽式的廁改,在梅里斯達斡爾族區的奈門沁村很受村民們的歡迎。
△村民家經過處理的污水可以直接澆地
凈化槽式廁改 室內無異味 操作很方便
近日,記者在奈門沁村村民張貴才家看到,他正在自家院里,從設在院里的凈化槽的排水口抽里面的“污物”,是清澈的沒有異味的清水。“我家每次抽出來的都是可以澆灌自家小菜園的清水。”張貴才說,去年秋天的時候,進行了室內水沖式廁改。當時村里推薦凈化槽模式,張貴才有些半信半疑,將埋于地下的排污灌內放入生物菌,經過調節池、厭氧池、好氧池、沉淀池、清水消毒池五個程序的分降解,最后排放出來的就是沒有污染的清水?
去年秋天時,使用了一段時間的室內廁所,張貴才半信半疑地排放污灌里的污物,他發現水泵抽出來的真是沒有任何異味的清水。“使用這種水沖式廁所,屋內屋外都沒有味道,操作起來很方便。”張貴才高興地說。
正在自家院子收拾農機具備春耕的村民孟立巖說,去年秋天廁改后,就去市里陪孩子讀書,冬天一直沒有回來住。“走之前跟村里打招呼了,就沒有放生物菌。如果不使用廁所的話,這些生物菌沒有糞便處理,就會失效的。”孟立巖說,這幾天就準備往排污灌里放生物菌,聽說排出來的是清水,得見證一下奇跡。目前,全區有 2563戶農民采用這種凈化槽式的厠改方式。
△新廁所,農民用著很方便
管網式廁改 每月10元排污費 享受升級的幸福
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,在廁改的過程中,梅里斯達斡爾族區廁改部門積極探索廁改后的生活污水等處理模式,根據本區的不同地域采用多種方式,對距離城區比較近的村屯采取并網式,建設主管道15公里、支管道50公里,通過管道將農村生活污水并入城區污水處理廠處理;對于人口比較集中的中心村采取管網式,自建污水處理廠4座和配套污水收集管網;對居住相對分散、生活污水難以統一收集處理的村屯采取分散集中式,通過吸污車進行分散收集,集中處理。
在大八旗村村民闞淑坤家,記者看到室內廁所干凈整潔,抽水有力,屋內沒有任何異味。70多歲的闞淑坤說:“廁改之后,使用非常方便,自己也不用掏糞便什么的,排泄物通過自家的排污管與村里的管網連接后,集中排放到村里的污水處理廠。”闞淑坤家采用的是“室內水沖式廁所+管網+自建小型污水廠處理模式”的管網式廁改。使用此種模式的廁所,能夠將廁所排出的污水及時有效處理,生活污水也能同步得到處理。農戶每個月只要交10元錢排污費,剩下就是享受廁改帶來的方便和幸福感。另一位村民說,自家距離污水處理廠很近,2019年使用至今,沒有聞到什么異味,排除來的都是清亮亮的水。
記者在大八旗村生活污水處理廠里看到,這里有專業技術人員管護,定時查看各個污水處理池的情況。該處理廠日處理污水能力100噸,可消納周邊1300戶農戶排放的污水。系統采用SY-MBR-100一體化設備,具有高效去除有機物、懸浮物和脫氮除磷等功能,排放出來的水達到國家級排放標準要求。區廁改部門的負責人員介紹,這種管網式廁改適合人口比較集中的農村,方便農戶使用。目前,全區建成農村污水處理廠7處,年底室內水沖廁所將超過1萬戶。
△村里污水廠內,工作人員在查看水質
24小時在線監控 污水處理廠排放水質穩定達標
為全面抓好室內廁所改造建設,該區以中心村、示范村為重點,多種模式推進農村廁改和污水治理工作,3年來,對7834戶農村居民實施室內廁所改造。經過不斷驗證,眼下重點采用試點凈化槽模式,將糞污和其它生活污水一并就地降解,無需清掏。2021年將完成3900戶的室內水沖式廁所的改造。
在農村廁改和生活污水治理中,該區采取市場運營、社會管理、終端處理等方式,確保廁所革命和生活污水閉環運行。堅持“誰受益、誰負責”原則,污水處理委托浙江水藝公司運行一年,待各項管理技術運營穩定后,再轉交村集體管理。同時將城市新型物業管理理念引入廣大農村地區,設立公益崗位,維護鄉村公共基礎設施運營。對每戶每月收取不低于10元的排污費,籌集運營維護資金,實現小毛病自己解決、大故障委托專業人員處理,確保公共設施持久使用。將污水處理過程中的COD、氨氮、總磷、總氮等十項數據連接到區人居環境監測中心,實行24小時在線監控,使污水處理廠排放水質穩定達標。
來源:龍頭新聞